文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陳浩杰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鄭四發常年往返北京和蘇州兩地。“蘇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起步早,一些項目確實做得很成熟。”鄭四發說。
一直以來,汽車產業并不是蘇州的強項,但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尤其是自動駕駛的新賽道上,蘇州已然在加速換道超車。
▲2021年6月10日,江蘇省蘇州市,“無人小巴“停靠在站點載客。圖/IC photo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沖刺“第一城”
張宇近兩年將投資重點瞄向了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蘇州是他關注最多的城市之一。“這里變化很快,我們差不多幾個月來一次,每次都有新收獲。”張宇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張宇的說法可以從密集的報道中得到印證。僅最近一個月,寶馬將MINI電動車生產線遷至蘇州張家港,
信用球版是什麼
日產在華區域創新業務總部——日產出行服務有限公司落子蘇州高鐵新城,湖南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在蘇州相城經開區揭牌,瑞士泰科電子中國汽車事業部工程技術中心在蘇州工業園區開業......
蘇州的目標不只是吸引投資人和項目入駐,
娛樂城優惠
背后還有一個大棋局。此前發布的《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確定了“1000億、1000家”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市智能車聯網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集聚產業的相關企業超1000家。
在近期召開的第四屆全球智能駕駛峰會上,蘇州市相關負責人提到,要“助力蘇州早日成為國內第一座實現自動駕駛規模商用的城市”。
沖刺“第一城”,蘇州有一定的基礎打底。按照公開的產業規劃信息,蘇州提出了以相城區為產業發展核心區,工業園區、常熟市、吳中區為重點區,吳江、昆山、張家港、高新區、太倉市、姑蘇區等為聯動區的“1+3+6”的智能網聯產業空間布局:
相城區主攻智能網聯汽車自主技術研發,吉利智能駕駛全球研發中心、中國電信車路協同總部等相繼落戶,目前已集聚智能汽車產業相關企業163家;
常熟市依托整車及核心零部件龍頭企業帶動,主要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目前常熟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營收占蘇州市的比重已超28%,動力電池新材料領域六氟磷酸鋰市場份額全球前五,鋰電池用銅箔全球市場份額第一;
蘇州工業園區則聚焦開發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產品,目前在車規級傳感器、執行控制部件等領域也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蘇州工業園區。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從零開始追趕
新賽道上的加速也反映出蘇州曾經失落的一面。鄭四發介紹,蘇州的汽車產業基礎并不算好,突出短板是整車廠不強,尤其是乘用車領域。
公開消息顯示,近年來蘇州陸續引進了某些新興乘用車品牌,但這些品牌因為資金鏈斷裂等原因陷入經營困局,未能在蘇州形成氣候。
蘇州的改變,始于五年前從零開始的追趕。蘇州高鐵新城相關負責人介紹,
娛樂城註冊送現金
2017年,蘇州高鐵新城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上做了前瞻布局,引育并舉,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區域的“一號產業”來發展。2018年以來,魔門塔(Momenta)、智加科技、禾多科技等一批企業先后落戶蘇州。
“蘇州在對頭部企業、新銳企業的招攬上下了很多功夫,也很有成效。”汽車產業分析師蘇強告訴記者,比如高鐵新城從配套支持、運營支持、總部支持、金融支持、量產支持等多個維度,圍繞智能網聯汽車上下游企業進行支持補貼,其中還包括了對重點量產車企最高給予1億元獎勵等“硬核”舉措。
“招商力度非常大”也是鄭四發的突出感受。他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蘇州對相關產業鏈研究細致,依托產業配套優勢,積極引入外地企業,優化提升產業鏈。
比如,
真人21點
以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為主攻方向的常熟,依托常熟高新區代表的產業高地,推動傳統零部件產業向新能源汽車產業更新迭代,先后引入了4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落戶。
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成波表示,蘇州在人才引進、創新創業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與此同時,蘇州擁有覆蓋整車、動力系統、底盤、車身、內外飾、電子電氣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這使得研究院的許多技術成果都能無縫切入。
“可以說,從上到下的政策頂格支持,為蘇州這一新興產業近些年的搶跑式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蘇強說。
▲2021年11月1日,在蘇州高新區內一家電池生產廠家,工人們在流水線忙碌。圖/IC photo
集群式打法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集群,是蘇州確立的戰略目標,也是蘇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核心打法。
今年8月,蘇州出臺“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方案”,提出重點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車聯網、汽車電子等新興領域集中發力,到2025年,力爭全市汽車全產業鏈聚集相關重點企業1500家,產值規模達6000億元。
蘇強認為,產業集群既是蘇州工業制造業發展的成果,
線上牛牛
也是蘇州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助推器。蘇州先進材料、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三大產業規模均已達到萬億級規模。
“練好內功,向外發力,蘇州有打造產業集群的成熟經驗,以此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建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蘇強說,這也與智能網聯汽車自身的發展規律相匹配。
智能網聯汽車被認為是繼智能手機之后新一代的超級終端。在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看來,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要發展方向是車路協同,目前車路協同真正落地還有很多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參與主體的協同作戰問題。他認為,未來是一個智能社會,必須要多主體共同參與,只有車智能還不夠,還需要環境智能。
根據蘇強的觀察,蘇州一直在借勢長三角區位優勢壯大產業“朋友圈”,依托自身制造業優勢升級產業“生態圈”。比如,在全球智能駕駛峰會上,蘇州市數字交通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先導(蘇州)數字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多家行業龍頭企業、院所成立了蘇州市智能車聯網行業聯合會,以此進一步推動蘇州自動駕駛上下游產業鏈合作,構建優勢互補、協同合作的產業創新生態。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季春鵬 攝
鄭四發認為,做大做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蘇州也有自身突出的軟實力,蘇州是汽車普及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汽車保有量超過400萬輛,約2.4人擁有一輛車,
信用版申請
汽車普及率位居全國第一。今年1-6月,蘇州累計銷售新能源車22426輛,躋身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10強。
“這幾年,蘇州實實在在地推進產業發展,有清晰的長遠規劃,精準發力補鏈強鏈,協同效應發揮得好,產業生態做起來了。”鄭四發說。
保持超車的清醒
受訪專家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是汽車產業未來戰略的制高點,不僅是蘇州振興汽車產業的跳板,也是傳統汽車工業城市實現“由大轉強”的突破口。尤其隨著“智駕之城”的城市競賽全面展開,蘇州也面臨一定的挑戰。
首先是蘇州自身的壓力。鄭四發、張宇等行業人士認為,對當下的蘇州而言,在產業由“大”向“新”和“強”轉換的當口,智能網聯汽車是不能錯過的重要風口,但要抓住這一風口,蘇州還要取長補短。
一方面,蘇州雖有汽車零部件優勢,但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新,總體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產業轉型升級有待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智能車聯網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自動駕駛迎來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新局面,百度、華為、滴滴、小米等紛紛入局,這些互聯網科技企業雖然也在蘇州布局,但從根上講,不是“土生土長”的城市核心資源。
賽迪顧問相關報告提到,跳出蘇州看江蘇,在江蘇省內,各種類型的汽車產業園已成了很多市縣的“標配”,產業的同質化競爭在所難免,蘇州應警惕“虹吸效應”。
此外,放眼全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群雄逐鹿,不少地方都在搶占先機。去年以來,北京、上海、重慶、廣州、長沙、武漢等地紛紛設立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推動產業發展與應用落地。2021年底賽迪顧問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投資潛力城市100強名單中,蘇州排名第13位,位居長沙、武漢、無錫等城市之后。
“蘇州還有一定的路要走,需要保持換道超車的清醒。”受訪專家表示。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宋源珺
文章源自於新浪網,